咨询热线
400-123-4657
南京10月11日电(记者陈席元)把一块类似的生物材料,做成仅有长时间血管十分之一薄的柔性传感器,将其张贴在血管或心脏周围,就可在体外设备明晰记录血栓形成初期、中期和末期全身血压的微小变化,精准确认血栓方位。 记者11日从南京理工大学得知,该校化工学院冯章始教授课题组原创的这项技术获得阶段性突破,并已完成动物临床医学评价,涉及成果近日公开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纳米》(ACSNano)上。 心血管疾病是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对这类疾病展开预测与术后追踪,是临床有效地医疗的关键。
然而,目前各类分子筛查和影像学技术仍缺少精准辨识功能,冯章始课题组的新技术就企图密码这一难题。 据论文第一作者李通博士讲解,课题组长年研究生物电子材料与纳米器件,此次他们使用一种厚度仅有200微米的高效柔性纳米纤维材料,它需要准确感觉流体变化,再行以电压形式展现出出来。 同时,这种材料具备出色的稳定性、敏感性以及生物相容性,课题组用它设计生产了一种柔性植入式压力传感器,并在动物实验中将传感器植入到成年猪的外周血管和心脏部位,取得了动态、精准的血压变化信号。
“未来,这种柔性传感器可以在心血管手术时植入病人体内,通过无线信号发射器,病人和医护人员在手机末端就能动态理解心血管系统的恶性肿瘤情况。”冯章启说道,此外,这种精准“压力计”还可用作脑颅力、肾脏力、眼压等领域。
本文来源:南宫NG·28-www.uhui0431.com